近日,一道看似简单的小学数学题 ——“3×8 还是 8×3”,成功点燃了全网家长的 “战火”,成为了大家热议的焦点。
事情源于孩子们的数学作业,有孩子写了 “3×8”,却被老师判错。老师在家长群解释,根据 2025 年秋季学期启用的新教材要求,写乘法算式要先找每份数写在前面,再找有几份写在后面,即遵循 “每份数 × 份数 = 总数” 的规则。比如 “小明有 3 盒铅笔,每盒 8 支”,那么应该是 “每盒 8 支” 这个每份数在前,“3 盒” 这个份数在后,正确列式为 “8×3”。
这一要求让不少辅导作业的家长直呼困惑,因为他们自己小时候学数学时,只要结果正确,“3×8” 和 “8×3” 都是被认可的。家长们的争论可谓是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80 后家长大多经历过较为严格的应试教育,他们更倾向于认为数学需要严谨的逻辑训练,强调列式顺序代表着对题意的理解深度。而 90 后家长则更推崇灵活应用,认为乘法有交换律,结果一致才是更重要的。
对此,教育学者们指出,两种列式在数学上其实都是正确的,但教学目的有所不同。从实际教学来看,明确乘法算式的顺序,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 “量 × 份数” 的认知结构,让他们更清晰地理解乘法的意义,也对后续学习除法有帮助。但也有反对者担忧,过早强调形式规范,可能会抑制孩子的数学思维灵活性,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
这道小小的数学题引发的大讨论,表面上是关于乘法算式顺序的争议,实际上反映出了教育理念的时代变迁,也触及了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 我们究竟要培养孩子怎样的数学思维?相信随着讨论的持续深入,大家能在概念理解与形式规范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网上配资网站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