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凌云光技术)
9月17日,由江苏省新型显示产业联盟主办的“AI+近眼显示与XR视觉融合发展”对接交流活动在凌云光顺利举行。江苏省工信厅电子信息处副处长童昊、大数据产业处副处长孙飞出席参与,维信诺、湖畔光电、南京钟山虚拟现实技术研究院、南京昀光科技、南京芯视元等优秀企业代表共同参加。
凌云光新型显示市场与解决方案总监陈树锋分享了《聚焦智能视觉,AI引领未来》的主题报告。凌云光自2006年起为显示屏行业提供端到端智能质量检测,从LCD到OLED、再到Micro OLED,公司持续以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推动显示产业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升级,实现从前工序到后工序、点灯到外观、检测到质量大数据的全流程覆盖,业务覆盖手机、笔电、汽车电子、智能穿戴等终端应用,长期服务于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维信诺、夏普、友达光电等行业头部客户。
Micro OLED
以端到端智检,满足近眼显示超高精度需求
Micro OLED新一代显示技术在VR/AR和可穿戴设备中优势明显,其高对比度与超高像素密度不断刷新显示极限。随着分辨率从1200~1800 PPI提升至3000~5000 PPI,检测能力与应用需求差距加大带来多重质量挑战:
缺陷若未在早期检出会在封装、模组工序中放大,导致良率爬坡慢,甚至返修和报废;
人工复核主观性强,不同QC工站标准不一,造成出货批次差异,影响客户口碑;
为满足近眼显示的超高精度需求,凌云光推出SuperTrain-XMX Micro智能视觉检测装备系列,覆盖了Micro OLED从晶圆、模组到出货的端到端质量管理。系统搭载自研1.5亿像素超高分辨率成像模组与集成色度检测系统,支持4K屏最高5000PPI精准检测,具备接近人眼极限的色度测量能力,可全面实现缺陷识别与光电参数测试。同时,设备通过打通模组厂、FATP厂及ODS质量仲裁,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质量耗损和客诉争议,实现100%缺陷追溯,检测速度提升30%,复判效率提升50%,全面提升出货一致性与整线良率,为空间计算等新兴显示应用的高品质量产提供坚实质量支撑。
全柔性模组外观
以工业AI大模型,解决跨场景适配检测难题
随着折叠屏、曲面屏和其他柔性 OLED 在车载、可穿戴等设备中的应用快速增长,其复杂工艺与多样缺陷对外观与一致性检测带来更多挑战:
高频切机(最高3天/次)导致外观切换周期长,新机种调试耗时长;
不同机种曲面角度差异大(0-70°),R角曲率多变,传统检测难以覆盖盲区,难以适应复杂曲面形态;
屏下肉眼难以察觉的弱、凹陷或凸起隐性缺陷难以捕捉,模印检出率低;
针对这些痛点,凌云光推出BrittleMaster-DXN全柔性模组外观检测装备,采用全柔性架构,可导入产品3D曲率信息并自动生成检测轨迹,使新机种调试周期从3天缩短至4h。设备兼容2D、2.5D边缘、3D双曲/四曲及Jindo/VGA 孔等复杂结构,覆盖正反面检测、波浪纹、孔检、FPC 等100余种缺陷,检测节拍满足预期,大幅降低漏检率过检率。
配套的模组外观检工业 AI 大模型(基于LusterLVM-2B视觉大模型研发)突破规则算法限制,结合海量真实缺陷样本、高精度光学标定和AI算法技术,实现十级缺陷信息精准分级。还能通过AIGC技术生成缺陷样本,快速提升训练效率,支持跨机种、跨产线、跨工厂快速适配,显著缩短新产线的爬坡周期。
2.5D光度立体计算成像实现深度缺陷精准分级
此次深度对话,汇聚行业智慧,共绘产业未来。随着新型显示向更高分辨率和精度迈进,行业对“看得真、看得久、看得舒适”的质检需求日益提升。凌云光以视觉+AI,帮助产业跨越良率与一致性门槛,将检测从被动把关转向主动赋能,助力新型显示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配资网上配资网站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