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最近总跟异性同学聊微信,是不是早恋了?”
“看到他们一起放学回家,我心里就发慌!”
“绝不能让孩子和异性走太近,会影响学习。”
……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异性交往,许多家长如临大敌,甚至采取偷看聊天记录、禁止往来、过度干预等强硬手段。然而,这种“谈异色变”的焦虑,往往比异性交往本身更影响孩子的成长。
家长该如何科学引导孩子建立男女生的交往边界?我们采访了多位资深班主任。
“异性交往”不等于“早恋”
专业引导比“告状”更重要
看到孩子收到异性同学发来的看电影邀约时,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如临大敌。
在老师们看来,不少家长之所以紧张,大多源于两种认知误区:一是将“异性交往”等同于“早恋”,忽视青春期孩子交往的多元性,二是认定异性交往必然影响学习,会分散精力,因此急于“堵截”。
担任初中班主任多年的卜老师表示,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交往权利,给予信任与空间。“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过度窥探和强制干预只会激发逆反心理。”
卜老师发现,不少家长发现孩子有一些“越界”苗头后,除了焦虑,还会纠结要不要告诉班主任。
以“孩子向异性发送内衣选款图”为例,卜老师认为,家长纠结的本质是“想纠正问题又怕伤害孩子”。“家长能考虑到这一点,说明很细心,是称职的家长,既对自己的孩子十分关注,又能考虑到对方孩子的感受,以及有避免因这件事情处理不当导致对方孩子受到身心伤害的意识和顾虑。”
但卜老师提醒,单纯靠“删除好友”等方式无法从根本上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意识,后续仍可能出现类似问题,他建议,家长可以主动联系班主任:“核心不是‘告状’,最关键的是让班主任结合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对孩子在异性交往边界感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在他看来,班主任的适当介入更有助于防患于未然。“家长也要相信班主任的专业能力,他们通常更懂得如何用合适的方式处理青春期异性交往的问题。”
完全没必要“谈异色变”
用“疏导”替代“堵截”
有着近20年的初中班主任工作经验的陈老师,则更聚焦于“如何科学引导”。
陈老师告诉记者,自己见过太多“谈异色变”的家长。这些家长往往会因为焦虑而采取一些“强硬手段”,比如偷看孩子的聊天记录、禁止往来、过度说教等。
陈老师说,这种焦虑比异性交往本身更影响孩子的成长。她主张用“疏导”替代“堵截”,“有些路只有走过了才知道是不是弯路,与其严防死守,不如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交往边界。”
陈老师将这种理念落地为具体的班级教育方法。每届新初一开学,她都会开设《我和你“谈”恋爱》主题班会。课上她明确立场——不提倡初中恋爱,但也会坦诚告知学生:“假如你们想要试一试,那请记得有问题时寻求老师的帮助,底线千万要守住。”
陈老师和记者分享了一个故事。她带过的一个班里,有两位学霸“早恋”后主动向她坦白,她并未急于制止,仅默默关注。期中考后,男生从年级第五名滑至第二十名,女生觉得很内疚,主动向陈老师求助:“恋爱让他分心,我想分手又怕伤害他。”陈老师引导她:“你可以真实告诉男生你的想法,相约考个理想的学校,让感情在等待中沉淀。”最终,两人互相激励,都考入了重高。“这件事说明,青春期的孩子并非不懂事,只要给予信任和正确引导,他们能学会平衡情感与责任。”
陈老师也为家长总结了一套“不激化矛盾”的处理方法,核心原则是“以孩子为中心”,搭建沟通桥梁。
第一步“先肯定再探讨”。避免开篇就质疑指责,先认可孩子的合理应对,再用“如果别人这样发给你,你会舒服吗”等提问引导其自主分析,而非直接灌输。
第二步“聚焦行为影响”。不随意给对方贴“坏孩子”标签,而是和孩子聊具体行为的实际意义,比如“这些话发给异性同学,容易让双方都尴尬,这就是边界感的重要性”,让孩子理解边界是双向尊重。
第三步“后续轻量关注”。不反复追问此事,可在日常聊天中自然提及“最近和同学相处都舒服吗”,偶尔分享自身青春期的交往经历传递边界意识,避免过度监控引发孩子反感。
记者观察
让我们成为那个“懂TA”的大人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不仅仅意味着身体的变化,还有性意识的觉醒。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性机能的迅速发育和趋于成熟,心理上会产生微妙的变化,他们会对性产生好奇,会渴望了解异性,希望引起异性的注意和好感,这是正常并积极的现象。
有位老师曾经见证了一个男孩在青春萌动中的成长。
男孩喜欢上了班里一位优秀的女孩,但他并没有告诉女孩,而是把这份喜欢藏在心底。他在学习上更努力认真。老师和男孩交流时,他说得很坦诚:先拼命努力,让自己闪闪发光,让对方看到自己,然后一起努力,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每次男孩来倾诉心事,老师就认真听,不去评判和干涉。这位老师一直充当了倾听者的角色,并适当观察,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引导或者干预。老师说:“如果孩子把喜欢一个人当作进步的动力,这反而可以促使孩子的成长。”
特级教师、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班主任郑英老师曾向记者分享过自己如何面对孩子们的情感萌动。不是简单地“棒打”,也不是说一些极端的负面事件恐吓孩子,而是老师、家长和孩子建立起健康的师生、亲子关系,并教会孩子如何处理关系。
在她看来,引导孩子处理异性情感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处理关系的问题。“面对问题,重要的不是处理人,而是帮助孩子学会处理问题。人的一生都在处理关系,和自己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乃至和这个世界的关系,这样即便今后离开校园,也有能力过一种自在又充实的生活。”
青春期本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调适的阶段。孩子或许尚未建立成熟的边界意识,但不代表他们不能理解与反思。真正的边界,从来不是由外力强行圈定的围墙,而是在信任与引导中,由内而外生长的智慧。
当我们放下将青春期情感视为“洪水猛兽”的心态,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陪伴他们走好这段敏感却重要的道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
配资网上配资网站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